忠于品牌,精于技术

中国式工业4.0:传统制造业需要借互联网+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16-09-02 作者: 浏览:

制造业的真正机会,不能仅是前台“上网”而是要通过重新组合后台要素来驱动。PC时代,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影响主要集中在产品走下生产线,接触消费者的“前台”。例如营销、流通、售后等环节,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对原有传统行业起到很大升级换代作用。在此将“后台”限定为价值创造环节,包括供应链、设计、流水线、库存等。冷冰冰的后台曾离用户很远,如今不但距离在拉近,而且有了情感与温度。“互联网+制造”也将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新的指引。当前的互联网正加速从生活服务向生产服务领域拓展,也就是沿消费品、装备等下游产业向原材料、能源等上游产业渗透,宽带互联、海量计算技术下,面向生产需求的升级版互联网初见雏形。“互联网+”将引发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等五大产业变革,而推动“互联网+”制造落地需要I(互联网)M(制造)双轮驱动,从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新四基建设五点发力。

640.webp (1).jpg

1、向生产服务拓展截至目前,互联网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桌面互联网1.0时代、桌面互联网2.0时代,互联网相继成为基本的信息获取平台和生活平台,以消费性信息服务为主;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未来阶段,物联网、云服务等是主要应用,其特征是以生产性信息服务为主。精确感知、宽带互联、海量计算正在形成面向生产需求的升级版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满足智能生产所要求的基础条件。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生产数据实时感知、可以计算,同时进行反馈,也可以连通。这使我们今天谈智能生产有了可能。而当前互联网正沿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渗透。将产业自下而上区分为消费品、装备、原材料、能源四类,不同产业受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和程度差异较大: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变革的领域和环节越多。这种对产业链渗透融合作用的传导也存在规律:最下游的消费品产业受互联网变革最为明显,企业与消费者关系正在重构;装备产业处于中期阶段,这催生了柔性化生产组织体系;原材料的变革在初始阶段,这提高了生产线管控水平;而最上游的能源产业在局部环节开始变革,真正的变革尚未发生。新一代信息技术最终将打通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实现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融合,彻底改变现有生产范式


1)用户主权兴起,个性化消费需求放大,最终会传导到后台。


2)个性化与工业化大规模制造有天然矛盾。传统工业时代,个性化需求只能由麻雀型的小生产者来满足需求,现在可以由香港利丰这样的组织者像蜘蛛一样协调掌控整个供应链,在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最大的平衡点。而红领等公司,也提供了在控制成本前提下全面改造生产线的案例。


3)中国制造走向智能化之路,亦多有误区,一个误区即机器替代人。好像只要生产线上的工人越少,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越成功。


4)后台大变身,而用户往往只感觉到自己获得了更好的关注与取悦,却并不知道变化来自哪里。这是具有科幻意味的物联网技术,真正复杂在于后台控制,发动任务前,对前台目标影响“润物细无声”。同样,未来前台与后台制造业转型核心也在后台,但前台与后台并非割裂,一体化反而更强。前台感受到“物理变化”,后台正在发生“化学反应”。


2、产业变革五方向。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虽然反向对制造业有很大影响,但却救不了中国制造。中国电商就做了一件事情,即降低流通成本,这对制造业而言将带来一个价格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却没有解决与用户信息打通,更没有解决智能工厂的问题。简言之,互联网解放了消费者,却没有解放生产者。在向生产服务拓展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已经来临,新一轮产业变革即将发生。相较于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用户/设备将达到百亿级别,在此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催生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020等新应用,新技术仍在催生更多新业态。我们身边的很多产品都开始能够访问互联网了,都在不断地网络化。智能手机如此,智能家电也是如此,随着汽车渐渐步入自动驾驶时代,或许汽车的作用将仅仅是一个网络的终端而已。就这样,身边的产品不断地网络化,如同系统化的重要意义一样,“互联制造”代表着掌控网络的主导权。而且,从网络外部性来看,率先掌控主导权的企业将长期获取先行者利益。


关于互联网+制造如何变革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五大变革上

 

640.webp (2).jpg

1互联网结合智能分析、柔性制造,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福特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典型,这一形式在新时期将发生改变。典型案例是红领集团的个性化定制模式。


2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将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目前有三一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设备互联网,能够对设备进行远程监测、预测预警和远程维修等服务。


3设计与生产部门通过网络共享统一平台,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工厂。虚拟制造技术正在驱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比如一拖建设的数字化装配线,实现了工艺仿真;徐工在建设虚拟现实电子工厂,推动装配物流仿真。


4由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化组织生产转变。互联网+对制造业产生最大变革就是在组织管理模式层面,比如海尔通过建立互联网众包平台,形成了一个双创平台,聚集全球的创新资源,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


5制造资源云化,即利用互联网将分散的制造资源共享到云服务平台,按照生产要求进行统筹调配与提供,将社会制造资源有效组织按需取用。


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制造”的新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众包众设研发、精准供应链、组织平台化生态化、分布式网络化资源优化配置等。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制造业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出现了变化。一方面,要求制造业企业能够不断地基于网络获取信息,及时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求制造业企业能够将各种资源集成与共享,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640.webp (3).jpg

3、双轮驱动。当中间市场逐渐萎缩时,唯有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高精度的匹配,才能实现双向解放。新的IT技术平均每10年会为制造业带来一轮新的变革,这种变革由最初的辅助手段,发展到20世纪末的集成阶段,不断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新世纪后ICT在制造业全产业链全面融合渗透,制造的外延和生产模式发生全面变革。我们对中美德三个国家进行对比,发现美国在互联网、制造业这两个领域发展得都很强大;德国制造业非常发达,但互联网相对较弱;我国互联网较强,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们占4个,但是没有西门子、GE这样强大的制造业。在此背景下,要实施I(互联网)M(制造)双轮驱动模式。“可由互联网企业主导和带动工业企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此过程中应按照“软件是载体、数据是灵魂、云是方法和途径”的思路。互联制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制造企业快速重组、动态协同来快速配置制造资源,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增加市场份额。同时,还能够分担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设备投资费用等,减少经营风险。


“互联网+制造”应从五个方向着力,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新四基建设。


新时期的产品显现出智能化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上。正如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发展一样,智能产品价值链更高,而产品的价格也更高。而智能工厂的核心是从机器智能到系统智能,基于硬装备和软装备的单机智能化、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


在生产方面,“互联网平台+自组织”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种全新的组织景观:根据客户需求,自动组建新的团队(最小作战单元)、企业资源自动配置、自动优化调整。


智能制造的新四基,则包括建设一硬(夯实自动控制技术基础)、一软(构建核心工业软件体系)、一网(加快部署工业互联网)、一平台(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四个基础设施。


智慧工厂不只变革了生产力,也改变了生产关系。造物始于造人,当整个生产车间足够智能化,工人才能由生产操作者变成“知识工人”。如此一来,人的重要性没有下降,反而更强了。人的知识面要很宽,专业素质要很高。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实时从网上接受众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并通过网络协同配置各方资源,组织生产,管理更多的各类有关数据。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所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看待制造业价值链的思维。


640.webp (4).jpg

 

理想状态下,在智能工厂平台,企业主能够通过手机APP远程实时查看每台机床的工作状态,工人也可以像白领一样SOHO,通过手机APP在家操作机械设备。每一家智能工厂在联网后构成一个巨大制造网络,通过统一的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作为一个未来的潮流,工厂将通过互联网,实现内、外服务的网络化,向着互联工厂的趋势发展。随之而来,采集并分析生产车间的各种信息,向消费者进行反馈,从工厂采集的信息作为大数据通过解析,能够开拓更多的、新的商业机会。经由硬件从车间采集的海量数据如何处理,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服务、解决方案的价值。未来制造业将更加重视在通过模块化和封装化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拓展新的应用与服务!